《先秦“天体星象… |
▶ 作品展示
▶ 出版信息
《先秦“天体星象纹”研究》由周雪松著,由九州出版社出版,ISBN 978-7-5225-1394-2,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(2022)第216159号。
▶ 作者简介
周雪松,湖北荆门人,文学硕士。原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,现供职于广东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,东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、东莞市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,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。合著有《楚凤的“源”与“流”研究》,曾副主编教材2部,在《文艺争鸣》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。本书为作者主持的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(课题编号:18YJC760154)资助成果。
▶ 内容简介
顾名思义,“天体星象纹”是一类具有天文学内涵的纹样,在内容物象上包含了日月星辰及其运行规律,在表征形态上则涵盖了图像、图式以及符号。自石器时代始,源起于天体崇拜的“天体星象纹”,以“日月崇拜”和“北极星崇拜”两大母题为线,便渗透于中华文明祀神祭祖的历史之中。
“天体星象纹”与古代天文学知识息息相关,是先民观照自然、思考自我而萌发的宇宙观的物化,它常现于礼器,是先民祭祀活动中沟通天神的钥匙,它反映着先民天文、科技、工艺发展的水平,亦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社会结构、社会分工、社会矛盾,及其宗教思想。“天体星象纹”产生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古人对自然天体运转规律的认识加深,以及古代工艺技术水平的进步,它的图形、图式及审美特征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化。从初创时期的粗砺到鼎盛期的规整而精密,从器物纹饰构图的中心到晚期的边缘化表达,无不与其时其人的社会人文观念关系密切。
本书高度重视历史文献与文物实物两者的价值,期望通过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的互证,尽可能的还原研究对象的历史本来面目。在对先秦“天体星象纹”的研究中充分运用考古天文学的理论成果,探索其背后所隐含的祀天仪式的宗教功能及社会形态问题,这也是本书研究中的亮点之一。“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”,古人唯天、唯地、唯人之时,法天维地,建立人间秩序,均借以天体崇拜为根基,以“万物有灵”的原始巫术体悟为传承,千年积淀尽显于这凝固的历史图像之中。